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要闻
理论文章:走“ 四水”融合之路,打造不一样的滨河公园

日期:2025-09-26 浏览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走“四水”融合之路打造不一样的滨河公园

理论研究会第五课题组


城市滨河公园既是居民休闲旅游的景观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更是展现城市功能品质最直接的“名片”。但是,我市滨河公园建设存在有景观无生态、近水不亲水、有文化无特色等问题,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宜居城市的期待,也不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023年,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建邺区人大对“爱情湾”公园进行专题调研,总结提炼该公园建设的经验做法,为全市滨河公园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今年4月,建邺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赴广西南宁、崇左等地,实地考察调研城市滨河公园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建设情况,并结合建邺区滨河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以期对全市滨河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建议。

一、当前我市滨河公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合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通过见缝插针式布局,建成一批口袋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赏景、运动健身的公共活动空间。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建设理念、管理权限等因素,我市部分滨河公园建设存在有景观无生态、有文化无特色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有景观无生态,滨河公园缺“生气”。滨河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权限。园林部门管理绿化景观“绿线”,水务部门管理河道“蓝线”,规划、建设等部门管理地块“红线”,以及可能涉及轨道交通等重要设施保护的“橙线”,各自均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公园设计和建设单位通常缺少跨专业、跨领域的统筹兼顾能力,为了便于通过审批,通常只追求单方面的绿化或景观功能,而忽略了公园绿地与滨水河道、周边绿地间生态系统水、岸、坡一体的完整性规划,对生态链稳定持续的长远考量不足,造成城市滨河公园与河道岸线生态系统脱节、水陆动植物生态廊道割裂。从设计策略看,不少滨河公园人工景观痕迹过重,多了刻意雕琢的“匠气”,缺了自然野趣的“生气”。

(二)近水而不亲水,滨河公园少“灵气”。出于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考虑,滨河公园在设计建设中,往往简单套用功能河道的设计规范,采取“一刀切”式的隔离保护措施。比如公园临水侧或是设置防护隔离栏,或是密集种植防护灌木,或是设置滨河栏杆栈道,通过人为的物理隔离,迫使游客远离河岸水线,在视觉上割裂了景观的整体效果,阻断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从设施共享性看,滨河公园多了些近水而不亲水的“憋气”,少了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灵气”。

(三)有文化无特色,滨河公园欠“秀气”。不少滨河公园规划设计中,有文化之“形”而无内蕴之“神”,有的不考虑当地特色而简单模仿抄袭“网红景点”,有的缺少人文思考充斥各类生硬的仿古建筑,有的片面追求功能实用缺失文化元素,导致公园景观同质化严重,缺乏识别度和吸引力。游客难以通过公园触摸到当地的自然肌理、历史脉络和文化记忆,无法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熏陶。从文化底蕴看,滨河公园多了些“千园一面”的“俗气”,少了些碧水灵韵的“秀气”。

二、广西南宁、崇左的主要做法及成功案例

广西南宁突出自身山水交融的地域特色,提出升级“中国绿城”,重塑山水格局,打造一个“与山水格局相呼应的绿地系统”。结合城市绿地利用低效、滨水空间活力差、公园系统不完善的本地特征,明确“释放‘绿’的潜力”、“激发‘水’的活力”的修复思路。以水为脉,以绿为网,增加公园绿地、滨水绿地及加强绿道联系,改善公园生态系统,促进公园融入生活,从而达到修复织补蓝绿网络的目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五象新区堤园路滨江公园,该公园全长约12公里,占地约196公顷。公园整体分为一个绿色基底、二个功能区段(文化展示段和时尚休闲段)、三个功能区(趣味水上运动区、户外康体健身区、乡土植物游赏区)、五条休闲线路(机动车道、滨水自行车道、滨水步道、亲水栈道、水上游线)以及八大特色景点(五象饮江、江洲晓月、绣台情久、石埠怀古、渔家灯火、荷塘夕照、邕江塔影、椰风帆影),建成以来,业已成为邕江南岸重要的风景线。

崇左位于广西西南部,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有“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近年来,崇左以“保持山水格局完善,保护生态层次丰富,促进文化宣传、科普教育,满足市民日常休闲需求”为目标,打造以滨水景观为基底,集大众休闲、康体、生态教育、旅游为一体具有典型崇左特色的、适宜市民体闲的城市滨水公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龙湖都市休闲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1546亩,主要分为湖体工程和景观工程,其中湖体占地面积约750亩,景观占地面积796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水线内、外种植,广场铺装,景观构筑物等。该公园是崇左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公园的建成促进了崇左城区朝“推门见绿”“移步换景”的绿色发展目标迈进,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文化艺术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所。

三、建邺区滨河公园建设新路径案例分析

2023年6月,建邺区政府和河西管委会针对辖区群众反映河西南部地区缺少休闲场所的诉求,启动建设“爱情湾”公园。该项目紧邻螺塘河和文远河,红线内面积为1.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0.53公顷),是南京市首个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绿色人文口袋公园。公园以“小湿地、大生态”为设计理念,将周边河道、绿地纳入整体设计,使生态系统的有效利用空间达到2.4公顷(其中水域面积0.97公顷);在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公园针对河西地区青年群体人文特点,以爱情为主题打造公园特色,并开发游船环线,串联起建邺宜居宜业、宜教宜游的幸福缩影。

(一)坚持治污净水,相与为一再现水清岸绿。城市滨河公园不仅是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还承担着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城市之肾”功能。“爱情湾”公园建设中坚持环境友好理念,采取多种先进治污和净化方案。针对公园周边螺塘河、文远河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浮游生物多样性偏低等问题,采用底栖生境原位修复技术,在兼顾景观的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有效净化河道水质;设置雨水调蓄净化池,晴天过滤河道水、雨天过滤初期雨水,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公共厕所冲洗、场地绿化浇灌等,剩余中水排入河道增加水体透明度。经监测,该技术工艺的出口水质可达地表III类水标准,悬浮物去除率接近100%。

(二)坚持生态活水,相生相成营造生态空间。“爱情湾”公园在设计中应用“湿地”“海绵”等生态元素,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激发水体活力。公园内岸坡全部实现草坡入河,局部加厚软土层并适当布设乱石,为两栖类动物营造生存空间;设置浅滩区和生态核心保护单元,将白鹭、小水鸟作为目标物种,为其觅食、栖息提供条件;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引入土著微生物群落,营造水生动植物繁衍空间,构建水岸立体生态圈;统筹协调水务、园林、规划等部门和地铁等单位,将公园地块与周边现状河道、绿地的生态系统有机融合,构建丰富多样的良好生态网络。

(三)坚持惠民亲水,相映成趣乐享幸福生活。“爱情湾”公园立足打造“亲水型”公园,拓展民众滨河休憩空间,营造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将园区划分为观赏区、保护区和互动区,在拉近人水距离的同时,也保护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生态空间;公园及周边河岸设计亲水栈道等多处滨水活动设施,可以沉浸式体验生态、自然和人文交相融合的特色景观;结合雨水调蓄净化池,打造跌水戏水平台;将公园水系与周边河道水系无缝衔接,并开设游船环线,环线中设置“生态锦鲤池”,游客可以乘船观鱼喂鱼,亲身体验戏水观鱼的生活乐趣。

(四)坚持文化润水,相得益彰涵养特色文化。建邺区科技人才和年轻上班族集聚,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城市中缺少充满自然生趣的浪漫空间。“爱情湾”公园以爱情和科普为主题,串联起幸福建邺的人文脉络。在景观设计上,由浮岛、湿地和陆地共同组成“I”“爱心”“U”3个符号,并反向构成中文“心”字;在步道设计上,将栈桥布设成玫瑰和项链的形状;在台地设计上,建设“爱情广场”,种植多种象征爱情的植物,希望让更多年轻人暂时停下奔忙的脚步,在这里邂逅爱情。公园专门建设幸福河湖及城市小微湿地展览馆,展示河湖保护成效,普及湿地生态知识,让群众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四、进一步做好滨河公园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滨河公园的设计、建设和管理能力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生态发展水平。必须正视当前滨河公园规划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打破管理壁垒、坚持以人为本、秉持生态优先、注重文化晕染,探索符合发展所要、民众所需的新型城市滨河公园建设路径。

(一)打破管理壁垒,建立多部门协作共建机制。城市滨河公园“千园一面”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部门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比如,生态环境部门承担河道排口整治和生物多样性等管理职责;水务部门负责河道水岸坡管理和水环境提升;园林部门负责公园建设方案审核和园林绿化行政执法。各方标准细则并不统一,设计和建设单位难以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无法做到水岸兼顾。建邺区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绿化园林、生态环境、水务、规划等部门,调整优化公园设计施工方案,最终实现了“蓝绿红橙”“四线融合”。因此,今后我市滨河公园建设要打破政府部门间的管理壁垒,建立全市多部门协作共建机制,邀请专家参与,进一步优化土地规划、绿地控制、河道管护等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实现公园水系与周边河道水体开放贯通。

(二)坚持以人为本,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滨河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首要目标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求。建邺区在公园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老人、儿童、伤残人士提供特殊的关怀关照,比如建立绿色通道、专用设施,提供专门活动区域等。因此,今后我市滨河公园建设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市民生活需求,通过搭建亲水平台、人行栈桥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实现居民生活愿望与景观形式相统一、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相统一、人文关怀与自然和谐相统一。

(三)秉持生态优先,打造山水城林生命共同体。滨河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建邺区在公园建设中统筹考虑小微湿地生态保护和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实现生态与景观、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今后我市滨河公园建设要秉持生态保护理念,不能将公园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人为割裂,形成“生态孤岛”。一方面,应注重公园内水体、岸坡与岸上绿地的一体化设计,统筹水生植物至岸生植物的发展空间,以及昆虫、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的栖居场所,保持公园内生态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公园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加以考虑,将公园与周边自然山水的衔接,利用山体水系的连通性,将公园串联进城市的大生态体系。

(四)注重文化晕染,营造具有金陵气派的现代园林。文化是公园的灵韵所在,既不能“抄袭式”生搬硬套,也不能“攀比式”贪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引发负面舆论。建邺区在公园建设中注重结合当地本地风土人情、典型生态特征、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价值,深入挖掘特色亮点,打造了具有“建邺魅力”的滨河公园名片。因此,今后我市滨河公园建设要注重特色挖掘和文化晕染,在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巧妙引入金陵传统文化元素,使滨河公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既要根据当地人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文化元素和公园主题,也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宣传,建立“网上公园”“网上展馆”,开展主题活动,充分营造亲水知水、爱水护水的社会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最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