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韶华工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
||||
|
||||
韶华工坊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宗侨台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又将其确定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与重点任务,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面向全社会和各民族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建邺区立足区情实际,着力打造韶华工坊。本文旨在阐述韶华工坊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的工作进展、成效及未来规划。为不断推进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提供新的经验。 一、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根本利益。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总体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在特定区域,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还一度造成过严重影响。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2.应对民族领域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忽视思想工作,反而可能会出现越是生活环境变好,越是跟中华民族共同体疏远的消极心理。特别是一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民族政策和措施,还没有与时俱进完成调整优化,有的偏离了原有意图,固化了民族差异,滋长了一些人的狭隘民族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民族认同。我国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稳固,但也还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任务艰巨,尚未完全嵌入“双循环”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的心理落差。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部门联动,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韶华工坊是“南京建邺012科创森林成长计划”中的0天使A梦计划的孵化场所,为企业提供2年0租金0物业的创业孵化场地。依托韶华工坊的定位和职能,在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过程中,南京市民宗局、建邺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区人社局、区人大、区政协、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2.引进高校资源,打通民族工作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大学作为育人育才的单位,是各族青年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关键一站,韶华工坊与江苏开放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学校合作,为即将毕业的各族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为已经毕业的各族青年提供创业的舞台。 3.推进区域交流,形成民族工作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韶华工坊以促进就业创业创新为重要抓手,申报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零成本”创业共享、“零时差”政策护航、“零距离”贴心服务的创业就业环境,已建设成为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孵化园区,源源不断吸引西部地区各族青年人才到南京就业创业。韶华工坊与江苏开放大学开启西藏地区的红色筑梦之旅,加强东西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三、工作成效 1.筑起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温馨港湾。韶华工坊为各族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各族群众在联合创业、共同就业中增进感情、互动交融。截至目前,韶华工坊累计引进364个创业项目落地公司化运营,带动就业人数近1000人,园区企业法人代表中有博士10人,硕士55人,同时韶华工坊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2家、科技中小型企业43家,拥有知识产权250项。在这些企业代表当中,来自少数名族的企业公司共有11家,员工达到120人以上。园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来自于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等。 2.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韶华工坊对照南京市地方标准《“红石榴家园”建设和管理规范》,积极组织参加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申报江苏省“红石榴家园”精品单位、打造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今年以来,韶华工坊在园区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承办了全市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迎春座谈会、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建邺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建邺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成立大会等活动。 3.打造各族青年的“红石榴”筑梦空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韶华工坊开辟“红石榴”筑梦空间,引进江苏开放大学机电系的师生团队常驻实践,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导西部民族八省区的学生,结合西部地区生活生产需求实际和机电专业特色,创新打造项目。目前已建成针对西藏的自蓄热防风大棚和高自持海洋鱼缸项目、针对新疆的智能鸽舍系统项目。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接待全国各地各族干部群众学习、调研、交流。截止目前,韶华工坊已接待来自新疆、西藏等民族八省区的干部培训班学习8次,新疆地区青少年夏令营学习1次,中央民族大学调研1次。今年3月国务委员谌贻琴调研了韶华工坊。 四、未来展望 1.推动各族青少年走进韶华工坊学习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对接新疆驻江苏工作组,依托夏(冬)令营、文化交流活动、支援工作等方式,双向组织西部民族八省区和本地区的各族青少年开展体验、交流,让更多的各族青少年走进韶华工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交往交流交融。 2.鼓励支持各族青年到韶华工坊就业创业。依托园区拥有10000平方米办公场地,600多个共享工位,以扶持各族青年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以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打造成本最低、服务最优、赋能最强的创业首站登陆地。为入园企业提供免费注册、项目推介、创业指导、项目实训等八项免费创业政策,“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面试补贴、见习培训补贴、首次开业补贴、住房租赁补贴、创业成功奖励、优秀项目资助等政策红利全链跟补,各级人才计划叠加跟奖,科技政策解读、项目申报辅导、知识产权代办等特色服务,为各族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3.引导园区各族企业共同参与民族工作。积极组织韶华工坊引进完成落地公司化运营的创业项目负责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实践教育,以主题培训讲座、政策法规宣传、民俗文化活动为抓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园区中的选育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企业,以点带面,进一步激发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韶华工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将继续深化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动,与地方大学的合作,与西部地区的交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