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文章
关于探索体医融合发展的调研

日期:2023-04-24 浏览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体医融合也由战略规划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2020年12月,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卫健委发布《关于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意见》,南京市相继发布《关于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在全市部分区开展体医融合机构试点建设,将医疗和体育从科学方法、数据体系、服务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整合,以帮助群众掌握安全、科学、可持续性的健身方法,养成科学健身习惯,推动“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减少和延缓各类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助力实现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质的飞跃。建邺区积极响应国家及省、市政策号召,在南京市体育局、卫健委的支持下,积极推进体医融合建设,推广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以增加居民身体素质,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一、建邺区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建邺区总面积80.87平方千米,辖区内包括6个街道、60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534300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1478人,占18.99%。现有医疗机构191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为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南京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明基医院,民营二级医院1家,一级医院4家,门诊部37家,各类诊所89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区卫生监督所、区疾控中心、区妇保所各1家。

全区已建两个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分别位于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其中,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政府一类公益性基层医疗机构,位于建邺区莲池路113号,建筑面积8272㎡,建有省级康复医学科1个,市级妇科、糖尿病专科、中医康复科3个特色科室,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覆盖沙洲街道莲花、中和经济适用房片区,可服务居民约10万人。

中心设有标准化慢病管理中心,占地面积50㎡。为推进慢病管理与体医合有效结合、相互促进,该中心将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设在慢病管理中心,配备了慢病运动健康一体机(智能推胸、划船检测训练双功能设备、智能踢腿、勾腿检测训练双功能设备、智能腹肌、背肌检测训练双功能设备、功率车等),完善了硬件设备(人体成分分析仪、智能立式磁控车、智能跑步机,电子设备包括电脑、彩色打印机、工作台、55寸显示屏,另有实施、研发及辅助设备、运动心率安全监控系统等)。通过运动干预及运动治疗助推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服务。目前,在管糖尿病患者1805人,规范管理比例达70.91%;高血压患者44627人,规范管理比例达73.05%;个性化慢病管理253人。

(二)体医融合工作开展效益分析

1.对于群众的效益

随着慢性病人群不断增多且逐渐年轻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肥胖问题日益突出。药物治疗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现有科学研究表明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能有效提升身体素质、预防慢性疾病,从而提高生活品质、控制医疗支出。

以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通过智能化一体机完成体适能检测后,系统自动出具个性化运动方案,持续运动干预3个月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血糖,并且减少用药。

2.对于卫健部门的效益

推动医疗方式由“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 转变,在医院逐步完善智慧运动干预系统的功能,取得一定成果后可向社区推广,最终构建以医院标准为中心的具有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评估体系、统一管理模式的区域一体化的多层级运动干预慢病治疗系统,结合微信小程序实现运动方案实时指导,干预数据实时上传,将院内院外管理相结合,大大增强用户与医院的粘性。

运动干预核心是个性化运动处方,基础是体适能测试、运动能力评估。测试包含人体成分、运动心肺功能、全身浅表大肌肉群肌耐力。每三个月调整一次运动处方。

3.对于体育部门的效益

通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医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联合双智能化一体机,将国民体质检测、体适能检测、运动训练、数据采集终端、运动处方、个人信息、运动数据库等要素串联,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数据采集、分析、指导、训练、评估的统一管理体系,实现测、评、导、教运动健康管理闭环。逐渐积累群体检测训练数据,形成全国领先数据库,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形成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医融合发展规划

2023年,计划在建邺区建设1个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管理中心、1个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1个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点,构建“一中心、三站、一点”的区、街镇、社区的三级体医融合服务机构体系。

在医院体检中心/内分泌科增加运动能力评估系统(硬件和软件),结合医疗体检数据,为百姓出具运动处方,在场地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部分运动干预设备,为百姓(体检人群、慢病人群)进行运动干预指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体医融合平台,将智能化手段加入工作中,通过试点医院医联体单位,为处方下放至下一级及下一级干预数据上传做好技术准备。

在基层医疗机构增加运动能力评估系统,在非医疗机构增加简易医疗一体机等医学检测设备,并为百姓出具运动处方,为百姓(体检人群、慢病人群)进行运动干预指导;在百姓健身房等运动空间以运动处方下发的方式,利用现有设备指导百姓进行日常科学锻炼,其锻炼数据上传至平台;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增设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小程序形成数据串联,个人户外运动数据上传至平台,完成建邺区体医融合全人群、全场景的全覆盖。

二、体医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医融合宣教力度不足

居民对于体医融合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宣教力度,针对健康管理人群开展运动促进健康、体医融合相关讲座活动,传播健康理念、运动和营养知识,以扩大体医融合在居民中的影响,更易于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二)体医融合人才储备不足

开展体医融合需要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持,目前体医融合人才储备不足,需要加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培养运动处方师、康复管理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居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能够保证其安全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三)体医融合经济效益不足

目前体医融合发展尚在推广试点阶段,经济效益仍需提升,需要将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加入医疗收费项目,为机构创收,才能够将体医融合持续地推进下去,将体医融合做大、做好、做长久。

三、加强体医融合的建议

1.加强体医融合宣传

体医融合即体育与医学的融合,包括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当前,强化体医融合就是要着重使体育与正在逐步建立的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医学体检、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求达到增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强化体医融合应引导全民参与。

体医融合是健康促进新模式,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路径。近年来,人们对“运动促进健康”理念、新模式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体医融合普遍了解不深。为此,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体医融合宣传力度,促进群众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和健康观,为传播、普及体医融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对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通过一系列重大行动,借助知识普及、宣传引导、鼓励动员、考核评价等多种手段,吸引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实现体医融合的全民覆盖,为发展体医融合奠定坚实基础、提供不竭动力。

2.培养体医融合人才

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培养体融合专业人才队伍、补齐体医融合人才短板、政校联手共育复合型人才,不断丰富体医融合“人才库”。推行医务人员运动健身知识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科普知识交叉培训,建设体医融合复合型专业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考虑将符合体医融合健康服务项目纳入医保体系,进一步提高建邺区体医融合队伍建设水平。

3.提供居民体医融合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全区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完善明确体医融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办好建邺莲花社区运动促进健康管理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在需求量较大的公立医院引入百姓健身房;创建“体医融合·家庭医生服务包”平台,由群众通过平台自主选择锻炼指导师,加强科学指导。

4.提高体医融合经济效益

根据《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新增、完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苏医保发〔2021〕11号),运动医学指导纳入收费项目,可将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包、控糖服务包、慢病干预服务包等,为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创造经济效益。

5.打造建邺体医融合特色

打造建邺区每个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的特色,可以根据全区医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等的科室特色,打造对应某方向的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比如慢病管理,建邺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将慢病管理中心与体卫融合健康促进站有效结合;比如中医,可将传统体育运动融入运动健康干预,中医药特色体医融合对促进老年人健康十分重要;其他类型还有运动康复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最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